家风家训,成就仁爱美德——“好人”周德清系列报道之五

1970-1-1 08:00| 发布者: admin| 查看: 1602| 评论: 0|原作者: 本报记者 肖军 黄巍 通讯员 邓永松|来自: 湖南日报

摘要: 家风家训,成就仁爱美德 ——“好人”周德清系列报道之五 本报记者肖军黄巍 通讯员邓永松 有钱没钱,都做“济公”;扶危救困,27年坚守。是什么力量造就了这位“好人”? “良好的家风家训,让我受益一生。 ...
家风家训,成就仁爱美德
——“好人”周德清系列报道之五

    本报记者 肖军 黄巍

    通讯员 邓永松

    有钱没钱,都做“济公”;扶危救困,27年坚守。是什么力量造就了这位“好人”?

    “良好的家风家训,让我受益一生。”8月2日,面对记者的提问,周德清一语解开了谜团。

       家风:乐善好施,不求回报

    周德清的父亲周元玉,在世时,是方圆数百里的“大善人”。

    周元玉是位兽医,在周德清的记忆中,给人帮忙的多,收钱的少。

    “我父亲还上过《湖南日报》呢。”周德清讲述了一件事。

    上世纪80年代初,耕牛在农村被看成最贵重的家当。有一年,邻村四合头村刘让喜家的耕牛摔断腿,周元玉治愈后,考虑他家特别穷,分文未取,刘家就把这份情记在心上。

    第二年7月11日,周元玉满60岁,刘让喜打听到消息后,告诉十里八村,当天,50多户乡亲前来给周元玉做大寿,感谢扶助的恩情,没想到周家“铁将军”把门,只好打道回府。

    原来,周元玉提前得知消息,带着家人躲进了二儿子家中。此事被一个通讯员写成新闻《周大伯躲生日》,发表在《湖南日报》上。

    有的兽医以牲畜多病为喜,因为有生意才赚钱,周元玉却是例外。

    1984年过春节,周元玉叫二儿子帮他想一副春联挂在门上,必须表达“保佑家家户户牲畜不生病,哪怕自己失业也不要紧”这层意思。儿子欣然作联一副“但愿六畜皆兴旺,何妨天下我独贫。”周元玉看后,连声夸好。

    在黄壤坪村,有一座15米长的水泥人行桥,村里的3个组的村民都要从这里通行。周德清告诉记者,这里原来是个木桥,1998年被洪水冲走。当年,由父亲为主捐款、筹资修建。

    “每当走上这座桥,就想起了父亲,激励我行善前行。”周德清深情地说。

      家训:勤劳持家,善恶分明

    周德清的母亲同样有一副济世心肠,在大集体年代,经常自家少吃,送米、送油周济乡亲。一次,听说本村穷苦孩子周岗山考取了省内一所重点中专,但交不起学费,于是,拿出500元“私房钱”交给周元玉,要他给周岗山家送去。

    “父亲是个传统思想很重的人,他制定的家训让我铭记一生。”周德清说。

    “成家如同针挑土,败家好比汤泼雪。”这句话经常挂在周元玉嘴边。周德清有1个姐姐、2个妹妹,出嫁不收彩礼,并教导她们孝顺公婆,勤劳持家。

    农村责任制到户开始几年,木材生意好,周元玉坚决不许子女涉足倒卖木材,他固执认为:“生意买卖眼前花,锄头落地养千家。”要求子女本本分分,不赚亏心钱。

    周德清9岁那年,放学路上拾得一支钢笔,爱不释手,父亲知道后让他“从哪儿捡来放回哪儿去!”并且陪周德清返回原地放笔,对他说:“不以善小而不为,不以恶小而为之。”

    周德清说:“这句家训对我影响很大。”激励着他常年做“小小”好事,比如他驾车出行,发现公路中间有块大石头,他都会想办法把它移开,怕晚上有司机看不见而发生事故。

     传承:良好家风,村民称赞

    “大娘,德清没在家,我这有100元钱,你拿去买点东西补补身子。”

    7月28日清早,周德清妻子罗小云到集市买菜,遇上四合头村贫困户唐红枝说。

    “你们一家子都是好人啊!”唐红枝感叹周家的好家风。

    周德清传承家风,坚持做好人善事,通过他身体力行,潜移默化,感染家人。

    儿子周汈,今年13岁,每年过年父母给孤寡老人拜年,他都争着去送年货;见街上残疾人乞讨,周汈会主动把零花钱掏出去;学校发动为灾区捐款,周汈总是捐得比其他同学多。

    罗小云对周德清做好事从不扯后腿。10多年前,家里负债,为了把资助孤寡老人的事办下去,好几年弄得家人过年钱都被挤用,周德清十分内疚,罗小云却反安慰他:“有钱多用,没钱少用,老人家活得一年是一年,我们年轻,吃点亏没关系!”

    在冰岛打工期间,罗小云替周德清行孝,年前汇款一到手,第一件事就是筹办孤寡老人年货,分配拜年红包,请老人吃年饭。

    丈夫大难不死,坚定了罗小云支持他做好人善事的决心,前不久在电视上看到湖南卫视《心得乐》节目捐款,她支持周德清下次到现场去献爱心。

3 上一篇  下一篇 4
回顶部